A-A+

微信读书中的“别具匠心”

2015年09月07日 资讯 暂无评论 阅读 796 次

微信读书 交互设计 产品运营 产品分析

首先有一点要明确:讨论微信读书,最好在支持正版图书的前提下进行。因为微信读书目前不支持从电脑传书以及第三方盗版数据的打开(当然,我知道你们都很神通广大的),如果这一点无法接受的话,那么微信读书对你来讲真的用处不大,这也是微信读书目前看起来最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一点。

基于上面那一点,从三个角度说说我对微信读书的感受:

这是一个与传统读书软件思路完全不同的读书软件(社区);这是一个设计精良,注重细节的读书工具;这是一次有待验证、尚可改进的读书尝试;

微信读书 交互设计 产品运营 产品分析

第一:这是一个与传统读书软件思路完全不同的读书软件(社区)

做工具产品的经验告诉我们,底部四个TAB每靠后一个转化率就会有大概20-30%的降低:

传统的读书工具的安排一般是是:书架-找书-书评-个人,按照优先级排列是:“你在读什么书”-“你要找什么书”-“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这样一个思路(参见iReader,QQ阅读,多看略有差异,但基本思路一样);

而微信阅读的安排是:发现——书架——想法——我。也就是优先级变成了:“你朋友在读什么书?”——“你在读什么书(你想找什么)?”——“你觉得这本书怎么样?”

发现没有,微信读书思路是很新颖的也是从本质上和其他阅读软件不一样的地方,什么意思?打个比方:

其他阅读软件像是一个的图书馆,你来了之后图书馆告诉你,上次读了哪些书,你可以在我这里找到这些书,你想要的话还可以写点书评。当然这个图书馆里面还有很多人,不过对你来说他们都是陌生人,你基本没法跟他们互动。

而微信读书像是一个读书社团,你来了之后,发现大家都是熟人,然后最先看到的是大家在说这段时间都读了什么书,你可以参加到他们的讨论中,然后才是你自己读了什么书,你觉得这些书怎么样;

微信读书是把现实中大家聊天读书的场景以及线下读书社区深度研究之后搬到了线上,相信这个思路是微信读书团队绞尽脑汁并经过无数次头脑风暴而最终形成的一个方案。在这个阅读工具同质化严重的格局下能够做出这样的创新真是让人感动,给他们的创意点个赞!

第二:这是一个设计精良,注重细节的读书工具

一款工具类软件做得好不好要看是不是让用户用得爽。

怎么定义“爽”?就是简单明了地完成了用户的刚需,最好是让用户不用思考,一键可以完成。阅读软件对于用户的刚需就是阅读,对于大部分阅读用户最常用的路径是:打开APP——直接找到上次读的书——开始阅读。

本来担心,当微信读书在把“好朋友读的书”放到了第一个TAB的时候,会挑战用户的使用习惯,打破用户固有的使用路径,但是微信读书细思极恐地把每一个细节处理到位,让我无可挑剔。这里有一个很小的细节,一个常见的场景(阅读打断及恢复):

当你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被其他应用打断了。你切换出去,当切回到微信读书的时候,此时可能程序在后台已经被终止了(后台自动杀进程),微信读书能够自动进入你之前读的那一页的状态,没有多余的动画与切换(QQ阅读,多看),也没有默认进入第一个TAB(iReader,iBook就是酱紫,害我每次都会愣一下);

当你退出的时候是停留在“书架”TAB的时候,下次再次进入会直接进入这个TAB而不是第一个TAB,而当你停留在其余TAB页,例如“想法”“我”的时候则不会记录;(这样就避免了强行改变用户的使用路径)这些点说出来可能觉得很小,微信读书做了,别人没有注意,或者没有完全注意,那么当你从微信读书切换回去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体验很糟糕。这一点微信读书做的很细节,很用心。

当然,在这个看脸的年代,微信阅读一开始就在颜值上做到了90分,从打开微信阅读的第一眼的开始,我就被精致的UI和养眼的思源黑+方正体所打动了,从书架中查找一本书,到打开这本书,再到阅读这本书,每一步的交互都很流畅,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这里就不多费唇舌。

第三、这是一次有待验证、尚可改进的读书尝试

改进点1:提升图书命中率

没有什么东西一做出来就是完美的,虽然从产品的层面我们已经看到了微信读书的用心,但是依然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优良的颜值和交互之下,内容的丰富有些显得捉襟见肘,一些非热门书的命中率很低,测试的20部中只有10%的命中率(测试书目:认知盈余,交互设计沉思录,上瘾五百年...此处省去剩下部分);

如此之低的命中率,对于我这种稍微想看一点非热门书的人来说确实不算是一个好的阅读软件。因此对于微信阅读团队,如何将内容丰富度提升到颜值一样的精致可能是下一步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里提供一点我的思路:

内容丰富可能是逐步构建的一个过程,有些书目确实没有电子版,这也不是微信阅读能解决的,但是可以从产品的层面来缓解命中率低造成的用户失落感——

简单来说就是先丰富图书库,给所有的图书建立书目。没有版权或者没有电子版的书也让用户可以命中,并提供标记以及线下购买的渠道,这样来抵消命中率带来的用户失落和流失,以及后面补充用户标记较多的图书。

改进点2:“发现”TAB信息较为单薄,“想法”TAB信息组织不明朗

“发现”TAB以及“想法”TAB都是试图通基于好友的读书来产生互动及书籍推广。

把“发现”TAB也就是“朋友读什么书”放到了第一个TAB的位置,实现的目标是“知道好友在读什么书”,模拟的是好友聊天中问“你最近看什么书”的场景。但是单屏巨大的卡片承载的信息只有“书名”、“作家”、“封面”以及“哪个好友在读”未免略显单薄。我能想到后面,当好友书目逐渐增多的时候,会出现很多人读一本书的情况,这样能够补充一个推荐的元素,但是到那时这种大卡片也就变得无法承载了,可能需要更多的推荐排行榜来实现。而“想法”TAB问题比较明显,目前是信息组织是“评价+书+章节”,想要模拟的场景是:

我看到XX书里的 XX 话,觉得说得太对了,要发给别人看一下,别人看到你发的,会产生认同及不认同两种观点,认同的话可能会跟你互动,可能会去找那本书看;不认同就直接带过了”;

这个过程中,真正容易造成互动的核心点在于“书中的XX话”,其他的例如“你的评价”以及“书名”、“封面”其实是辅助这个核心点的。而从这一点考量上来看,“想法”TAB的信息组织上是确实这个核心点的,至少隐藏得比较深。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可以从设计层面将这个核心点“书中的XX话”优雅地漏出来可能会大大增强互动的效果。

也有人说,“微信读书”参见当年的腾讯拍拍,有段时间买东西后自动发状态,结果引来一片骂声,后来紧急叫停。

其实,购物”和“读书”从活动本身就有本质的区别,购物消息的确有一定的隐私性,但是最后被拿掉的原因是“购物消息”本身是一种低价值的内容,好友零散的购买行为很难对于其他用户来讲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这个东西会被拿掉;而对于读书来讲,好友的读书信息是有一定价值的,而且未来可以在现有的形式上增加其他信息,让对于用户有价值的信息漏出来,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得慢慢来;

总结一下,微信读书给了我很大的一种启发:如何在固定的读书工具思维中,深度挖掘用户的场景,创新的引入新的思路。这真的让人很佩服,希望新的思路可以在市场得到验证,并更好地发展下去。

标签:

给我留言